2024年7月9日,天津市曲艺团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因病辞世,享年94岁。作为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的代表人物,杨少华曾是无数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舞台记忆。他的离去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。
当前,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陆续离去,曾经辉煌一时的相声行业正经历多元化的转型发展。传统剧场的现场演出与新兴的直播平台相互交织,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行业面临创新乏力、票价虚高、流量效应反噬等多重挑战。
在国内相声圈,以德云社为龙头的相声团体依然掌握市场的主导权,但也不得不面对观众上座率逐渐下滑的困境。与此同时,以曹云金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演员,借助直播带货和亲民票价的策略,迅速抢占市场份额,使非遗文化传承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。
作为西北地区文化中心,古城西安一直拥有深厚的相声文化土壤。西安相声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轨迹和特点,与京津一带的郭德纲等著名相声人物形成鲜明对比。借助西安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巨大的人流量,西安相声也拥有独特的发展机遇。
展开剩余82%西安相声行业的代表人物和重要事件值得关注:
苗阜和王声,作为青曲社的核心成员,以《满腹经纶》《哪吒闹海》等作品深受欢迎。2024年,他们策划举办了第二届西安相声节,邀请了姜昆、戴志诚、郭阳、郭亮等国内知名相声演员同台演出。此次活动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,致力于将西安本土相声艺术与全国顶尖曲艺团体的表演紧密结合,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。
卢鑫和玉浩,则代表着相声的新生力量。2016年,两人荣获《笑傲江湖第三季》全国总冠军,2022年登上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,表演节目《像不像》广受好评。2022年3月,二人带领相声新势力成员先后进行了辛丑牛年的封箱演出《牛来牛去》和壬寅虎年的开箱演出《两只老虎》,为故乡的观众献上了一场场欢乐盛宴。
此外,西安珍友社等本土相声团体的演员们,长期活跃于舞台,为西安相声的推广贡献良多。自2014年以来,陕西相声演员在珍友社等团体的努力下,共获得了五次中国曲艺界最高奖——“牡丹奖”,彰显了西安相声的实力与潜力。
然而,与郭德纲及其德云社相比,西安的相声行业仍存在较大差距。商业演出票房尤为明显。2024年,郭德纲在贵阳的一场商演座无虚席,5500个座位全部售罄,票价从360元至1860元不等。同期举办的第二届西安相声节闭幕式,尽管邀请了众多名家,1000张门票的售出率仅约85%,且票价较低,介于180至680元之间。观众热情和票房收入与德云社商演相比,存在明显差距。
从社团发展层面看,德云社全国多地开设分社,演出频繁,通过线上平台广泛传播,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。反观青曲社,虽曾一度辉煌,苗阜、王声人气高涨,但近年来传出经营不善、演出场次减少的消息。2025年初,更有媒体曝出青曲社拖欠工资,引发关注。苗阜甚至提出小剧场应依赖国家补贴的建议,进一步激起舆论热议。
相较之下,相声新势力态势积极。2024年7月,其北郊旗舰店开业,计划在全国七个城市设立十家分店,开展“走四方”全国小剧场交流巡演,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据携程调研显示,68%的游客希望体验“本土特色演艺”,但现有文化产品中,相声的认知度仅为12%,远低于皮影戏的35%。2023年数据显示,西安全年接待游客达2.8亿人次,大唐不夜城单日游客峰值高达83万人次。面对如此庞大的潜在文化消费市场,西安相声的转化率却极低:游客更多聚焦于《长恨歌》等大型实景演出,剧场相声仅占文化消费不足1%。
西安的相声团体如青曲社、相声新势力等本有望成为游客体验长安文化的重要“打卡点”,让游客在欣赏历史风貌的同时,感受地域相声的独特魅力。然而,这些团体尚未充分利用西安丰富的地方元素,如陕西方言、历史故事、民俗风情和非遗表演等内容,表演形式过于单一,缺乏深度融合和创新,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。
西安相声的最大优势,在于“在地性”——陕西方言独特的幽默基因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,正是京津地区德云社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。但从产业视角来看,西安相声必须跳出“小剧场”局限,借助文旅场景重塑(将相声融入游客路线)、内容精细化(开发专属短节目)、产业链整合(结合非遗表演、餐饮娱乐等消费环节),才能真正将文化流量转化为产业红利。当游客在城墙下开怀大笑,喊出“嘹咋咧”,那才是陕派相声实现破圈的时刻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发布于:福建省景盛网-360配资-最大线上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